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BUA实践进行时|国际学院以学习为组实践团赴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大学红楼

[来源]: [发表时间]:2022-08-12 19:29:13

近日,国际学院以学习为组实践团赴北京市东城区,深入北京大学红楼,开展宣讲活动。

一、重走红色足迹,牢记初心使命——背景资料

北京大学红楼的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平面呈工字形。北京大学红楼遗存有校长室、校长办公室、第二阅览室等。北京大学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北大红楼记载着革命先辈孕育建党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充分彰显了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爱国精神,放眼世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发动民众、变革社会的实践精神,播火传薪、奠基伟业的开拓精神。

1930E

二、见证革命历史,重温觉醒年代——实践过程

我们组员在这里重温了入党誓词,参观了蔡元培先生展览室、大教室、馆藏书库、陈独秀同志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新闻报刊阅览室等。穿过这里的每一扇门,走进这里的每一间屋子,迎面而来的是那个时代平等与民主、进步与革命的气息,比如开设体育课、设立进德会。我们在这里找到了那个年代民族继续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下去的理由。

1ECF4

随后我们进入北大红楼二层,但见文科教员休息室里,老式的桌子上摆着青瓷茶壶茶杯,衣架上挂着帽子和围巾。据介绍,当时北大有两个著名的师生聚谈场所,一个是一楼图书馆主任室“饱无堂”,另一个就是二楼文科教员休息室“群言堂”。之后组员向荣便提问到:“为何把李大钊的办公场所取名 ‘饱无堂’?”后来经我们了解才知道,明末清初一代儒宗顾亭林先生,在批评当时的北方人时用过一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批评南方人,则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于是学子们便嘻嘻哈哈地命名二楼的教员休息室为“群言堂”,一楼的李大钊办公室为“饱无堂”。之后这两个名称被文科学长陈独秀听去了,但他并不生气,反而觉得这一帮学生很有朝气,这件事足见当时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风是多么浓厚。正是由于李大钊的思想,以及他平易近人、热心助人的性格,吸引了众多进步学生出入他的办公室,和他一起畅谈社会问题。其中,学生傅斯年和罗家伦都是“饱无堂”的常客,他们在这里酝酿文学革命,对旧制度和旧思想进行抨击,促成了新潮社的成立。这两个地方,无师生之别,也没有客气及礼节那一套,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乃至激烈辩论。

1F9BA

实际上,这里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足足持续了近百年。1919年5月4日这一天,为抗议巴黎和会上的丧权辱国条约,北大的青年学子站了出来,数千名学生汇集在一起,用声声呐喊唤醒沉睡的国人,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并席卷全国,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蓬勃向上的力量。可以说,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红楼厚重的红色记忆,正是中华民族“觉醒年代”最好见证,也是中国共产党“生根发芽”的地方。

1C98A

三、光辉伟业,红色序章——收获与成果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勇往直前,不断进取。踏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蔡元培、胡适等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生活工作过的土地,我想每个人都会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广大青年只有切实肩负起民族的重托,敢于担当,才能大有作为。

北大红楼不仅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见证地,还是中国最早介绍和宣传马列著作的阵地,也是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诞生地。参观红楼,不仅仅是为了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更重要是用“心”来感知红楼的脉搏与灵魂,聆听它带给我们的新时代的先声。

61F25

参观完北大红楼纪念馆,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用民主和科学武装头脑,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务实进取落实到生活中,让五四之光永存。

此次参观让大家的思想和心灵经受了一场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同学们深有感触地说:“要不是此次参观,我们不会知道这么多关于红楼和发生在北大红楼里伟大革命先驱们的故事,也不会这么近距离地来感受革命先驱们的伟大精神。”参观红楼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五四精神却更加深刻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国家兴盛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我们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并将爱国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学习。

我们要以昂扬的斗志和高昂的爱国热情,勤于学习,开拓创新,提高本领,扎实作风,引领民族复兴,与祖国共奋进;以坚定的信念,不辱使命,艰苦奋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挑历史重担,共创时代新篇!

  • 指导教师:熊学艺

  • 团队队长:姜鑫

  • 团队成员:金向荣 于秋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