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4日举行的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暨
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出征仪式上
3位师生代表分享了
他们通过社会实践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
“自找苦吃”的感人经历
和在乡村振兴大课堂上的收获
党建引领、支部共建
科技助力苏子峪村乡村产业振兴
植科学院园艺研究生1支部书记张卿
2022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工作部署,培养当代青年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园艺研究生1支部联合苏子峪村党支部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学科专业、教授工作站、博士农场和挂职干部等各种资源优势,引导青年党员上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科技助力苏子峪村果品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消薄和农民增收致富,推动首都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是问题要找准、方案要做实。通过线下和线上深入调研,党支部发现苏子峪果品产业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栽培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二是销售渠道单一,经济效益低;三是从业者不断减少且老龄化严重,土地撂荒。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制定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针对管理粗放、栽培技术低的问题,发挥果树学科专业优势,推广新技术20多项、培训果农1000多人次、实现增收2500元/亩,提高了农民收入。
针对销售渠道单一,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建立公众号,在微信、快团团等平台开通网店,一对一培训村民,帮助销售大桃1000余箱,助力消薄任务完成。
针对老龄化产生土地撂荒的问题,提出“零元认养撂荒地”方案,被大华山政府采纳并作为治理的重要举措。
我们还自编自导拍摄了苏子峪系列视频,宣传村庄的美丽景色、特色产业和乡村生态。
暑期社会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党员们化身为果品采收员、分拣员、包装员、销售员等,体验果品生产的艰辛,锤炼科技强农的责任。让党员们深刻认识到:让果农劳动不再艰辛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暑期社会实践也是行走着的“大思政课堂”。全国劳动模范张朝起讲述在农村三十年将荒山变成花果山、打造全国最美乡村的奋斗历程;苏子峪村张文荣书记讲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村书记讲述基层党建引领、建设美丽乡村的故事;第一书记交流分享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畅谈强农兴农中国梦和三农情怀,激励青年深入基层,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
园艺研究生1支部党员参与率100%,帮助村集体增收10万元,苏子峪等集体经济薄弱村完成消薄任务。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和北京电视台美丽乡村栏目等进行了宣传报道。
社会实践活动是长期的、连续的。为了帮助恢复频临灭绝的京味果品——苏子峪蜜枣,通过创建博士农场和科技小院,保护并恢复苏子峪蜜枣产业。
下一步,将积极探索暑期社会实践的新模式,拓展已经创建的博士农场和科技小院平台功能,打造成固定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引领支部党员和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让青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为农科学子
我一定要为农民做些什么
首都“挑战杯”“青振京郊”专项赛特等奖团队代表、动科学院王秋月
我来自大桃之乡平谷。在北农的五年学习生活,让我深刻理解了农科学子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要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2022年暑假,大桃陆续成熟进入采摘期,我返回家乡,在一望无际的桃树林边遇到一位老农正在坐在地头歇息,他身边是一筐筐滞销将要烂掉的桃子。我亲眼看着老农站在硕果累累的桃树下,炎热的天气让他黝黑的脸上布满了汗水,那失望和无奈的眼神比酷暑的阳光更刺痛我的眼睛。那时,我就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我开始顺应潮流以直播带货的方式帮助农户销售大桃。从一开始直播小白,到熟练掌握布景、语言、方式等各种直播技巧;从一天一颗桃都没卖出,到一天卖出一千元;从一户桃农,到两户、三户,直到20多户桃农,创新推行了“农户+新农人+线上销售”的模式,把大桃从路边摊转到了线上销售,累计增收上万元,并以点带面向周围村推广。顺应时代,让平谷大桃搭上互联网快车,种桃村民也迈上了致富之路,我内心也充满了农科学子的成就感,伴随着使命感更加强烈,这时,我就对自己说,回到学校后我一定还要做些什么。
回到北农后的我,更加认真学习专业课、做实验,练就专业本领。与此同时,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于是我开始着手组建一个跨专业、跨年级的团队,充分发挥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资源。组建团队后,我们迎来了2023年挑战杯竞赛,团队成员团结一心,各显神通,无数次打磨本子、无数次修改演练。我们一起熬过最苦的夜,看过最美的日出,非常幸运地在“青振京郊”专项赛中荣获特等奖。
新时代飞跃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加速环节,通过深入农村实践,我们感受到制约农村发展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农业专业人才。通过大量调研,我们找到农业青年人才的返乡创业少的原因,为政府人才引进政策提供参考。从帮助桃农卖桃,到参加比赛,我们用行动诠释北农学子为家乡、为农村发展助力的责任和担当。
在一次次的实践当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将继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牢记北农校训“厚德笃行、博学尚农”,深入乡村振兴一线,为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北农学子的青春力量!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真情
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代表、园林学院王景炫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我很荣幸成为了乡村振兴接力赛中的一员,我们调研的是非资源禀赋乡村地区,也就是资源匮乏地区的乡村。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体会和收获。
抓住实践机会,深入调研。实践机会十分难得,不去基层,根本不知道实际情况。例如内蒙古的天气,大家都知道夏季气候凉爽,却不知道,一年一次风,从春刮到冬,6月刚停雪,9月又结冰——这些都是去了才知道的。我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就骑着村支书的电动车不断在村里转,画完了村子的总平面图,每家多少户、多少人、多少收入,我都记下来,这样很快就了解了农户的情况和收入结构,基于这样的调研结果,我们为该地区提供了特色的解决方案,在老师指导下,推导出不依托现有资源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是深入调研为提供解决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坐在炕头、地头与在教室想问题不一样。要站在农户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才能理解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解农户所想,才能让方案和对策适应这个地区。老师一再强调多下村调研,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我刚到村里那会,因为村子距离县城远,我们住在村委会,不仅没窗帘,连被子都不知道是多少人盖过的。因为晚上开灯,床上各种手指头大的虫子在爬,吓得我和同学在沙发上过了一晚上,其实这就是羊身上的虫子。事后我就反思自己:这样的环境都受不了,还怎么去基层,既然要到一线调研,就应该有该有的样子,有能吃苦的精神。于是后来村里办活动,我们学生工作队也一起去,村里植树我们也一起参加,成为工作队的一员。我之前不吃面食,更不用说内蒙的莜面,驻村一个月后,晒得和村民一样黑,吃得也习惯了。我真正做到了和村民吃在一起,干在一起。
强农有我,使命在肩。我第一次去化德县的秋灵沟村,车开了六个多小时才到,不怕晕车的我已经晕的昏天暗地。我当时就在想,这荒郊野岭的地方还会有人吗,后来一想,那肯定也有党支部吧。当车停的时候,我看见了党支部的红旗在飘扬。那一瞬间,我特别激动,一下子明白了“干枝梅”精神。五月解冻、十月飞雪的荒芜的恶劣环境下,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万名热血青年应征入伍,御敌卫国,献身北疆,全体官兵以高原根深耐寒、不畏风沙的“干枝梅”精神,开挖防坦克壕、战壕,构筑防御工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吗?有无数的人在为乡村振兴默默奉献、拼搏奋斗。作为一名农科学子,我将继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