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此,北京农学院在暑假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北农学子们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留下了属于他们的青春回忆。下面就是景泰团队在探索非遗文化景泰蓝的过程与感悟。
聆听历史的诉语
我们小组选择的实践主题是“‘青扬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并在7月底前往了北京珐琅厂进行参观学习。本次实践项目旨在让我们亲身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播和发展贡献年轻力量。
来到北京珐琅厂,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珐琅”与“景泰蓝”的关系: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并焊在胎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经过焙烧、磨光、镀金等加工制作而成的器物。由于铜胎掐丝珐琅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在这个时期,珐琅制作技艺趋于成熟,色彩主要以蓝色为主,故后人称之谓“景泰蓝”。
而后,跟随着老师的脚步进入工作室,我们看到了许多忙碌的身影,从制胎、掐丝、点蓝、烧蓝到磨光、镀金,每一件珐琅艺术品的诞生都需要很多位工匠的配合。精巧璀璨的背后是无数传承者们倾注的心血。他们守护着传统珐琅技艺,也在新时代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赋予了珐琅新的生命。
在观赏了老师们精湛的工艺演示,以及博物馆中那些令人赞叹的掐丝珐琅艺术品后,我们不禁涌起了对这古老艺术的无尽向往,渴望能投身其中,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
手绘文化的色彩
第二天,我们再次前往珐琅厂学习景泰蓝制作技法之一:点蓝。点蓝是采用石英、长石等矿物质,加上金属氧化物着色剂高温熔炼而成釉料,根据不同纹样的色彩要求配好颜色,用蓝枪和滴管把各种颜色的釉料填入扁铜丝间。
经过一个多小时,几只铜色素盘在我们手中变成了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艺术品”,和先前在博物馆中看到的那些远观震撼近看精巧的艺术品不同,我们做出来的这些显得格外稚嫩。经过我们的实践体验才发现,老师手中那看似轻盈自如的一挤一吸,实际上却并非易于掌握,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精进技艺才能达到这般境界。
诉说内心的感悟
“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这是林徽因先生临终的牵挂。景泰蓝是国宝,要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展。
我们这一次的体验算不上入门,只是一次与珐琅的初次见面。文化传承的路还很长,我们将怀揣炙热继续进行探索之旅。
“景泰珐琅,色泽精丽凝瑶;纹样神仙,光华闪闪耀日月。”愿景泰蓝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永远鲜活,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