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专题领学(九)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习书记同我们聊“理想、价值、人文精神”

[来源]:校团委 [发表时间]:2025-05-18 09:37:11

本期导读

领学人:王子静、王睿琳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们是本期领学人王子静、王睿琳。下面由我们来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第九章——《习书记同我们聊“理想、价值、人文精神”》。

采访组采访了2005年6月参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作主题报告时的学生代表章旻、欧阳杨、吴盛、林锦。

章旻回忆,习书记在报告中紧扣“理想、价值、人文精神”这三个关键词,表达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寄语。他认为,大学生最起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牢固树立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他希望大学生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历史和现状,真正明白共产党的执政是历史的选择、真理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同时,习总书记用自己在农村插队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要树立人民观念,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

欧阳杨详细介绍了当时报告的内容:整场报告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他感悟最深的是“人文精神”这部分。习总书记认为,对大学生来说,人文精神尤为重要。他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四股气”:志气、勇气、正气和才气。大学生尤其需要培养四种精神,就是“学习或做事要吃得起苦,为人或共事要多予宽容,受挫或遇事要乐观向上,创业或成事要融入团队”。同时,习总书记用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娄师德的故事告诫大学生要宽容、豁达、大度,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谈到培养乐观精神的时候,习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还有一件事也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希望大学生们具有健康的心理,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中的难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就如登山,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面临各种考验”,一个人只有在各种考验下成长起来,才能真正承受得住人生的压力。最后,在讲到团队精神的时候,他说,现代社会把人们组织起来,就是要发挥团队的整体威力,使团队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这段经历让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他强调,应该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在实践中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希望大学生能够珍惜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将来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这段报告,深刻影响了吴盛人生,他表示:“当初能在第一时间毫不犹豫报名奔赴抗疫一线,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因为受到了当年习书记报告精神的激励。”

在采访组问道认为习书记的报告有什么特点时,林锦说他记得最清晰的是,习书记关于责任感的阐述。他说,责任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就是责任关系。习书记指出,大学生体现责任感,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对自己负责,他用“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每次稍微优秀一点点,我们就有可能赢得更多机会。这种机会的叠加就是人生效应的逐级放大,最终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巨大落差。他劝勉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就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奠定自己的基础。

而后,大家又发表了自己对于当年这场报告的感悟和体会,其中,在吴盛的回忆中,习书记勉励同学们树立理想信念,到群众当中去。他强调,要处理好课堂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把所学所用融合到实践当中,落实到群众中去,这对他之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正如习书记所说:“虽然人生道路很长,但关键之处往往只有几步;虽然人生问题很复杂,但要害在于把握住最基本的东西。每个人的人生各有不同,但不同的人生,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把握的。”

学习感受

王子静:在阅读《习书记同我们聊“理想、价值、人文精神”》中,我看到习书记说,他在梁家河时和乡亲们一起干农活、坐土炕、吃酸菜、侃大山。他还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当时怎样与人民群众接触,如何想办法进一步深入群众的生动故事。这不仅体现出总书记关心百姓的情怀,更让我意识到,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习书记在报告中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 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 更应该关注道德修养及人格完善。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项目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并将这种正能量传播给更多身边的人。

习书记说:“个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而一个民族的理想就是大海。”读完这一章节,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学生活是成长的关键阶段,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期望,珍惜时光,锤炼本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王睿琳:通过深入学习《习书记同我们聊“理想、价值、人文精神”》这一章,我深切认识到科学知识使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知道“怎么做”,掌握“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那么人文精神就是引导“应不应该做”,实现人自身的发展。两者好比是“智商”与“情商”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理想追求是推动个体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他所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四股气”:志气、勇气、正气和才气。志气是勤奋刻苦的充电站,勇气是披荆斩棘的开山斧,正气是令人敬畏的向心力,才气是成就大厦的脚手架。大学生尤其需要培养四种精神,就是“学习或做事要吃得起苦,为人或共事要多予宽容,受挫或遇事要乐观向上,创业或成事要融入团队”。这不仅是对我们自己未来道路的选择指引,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多元化的信息环境和个人选择时,我们应当坚守初心,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同时,习书记强调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无不令人动容。“大学生最起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牢固树立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我认为对于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应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无论是投身于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参与公益活动传递爱心、温暖人心。唯有怀有一颗人文情怀之心,助人于困,施人于难;持有一份社会责任之义,叙说道义,绵延关怀,方能真正代表当今的青年群像。纵然无法像先贤那般有瞩目之就,亦可作为普通人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方不负这难得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