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北农青年的实践日志10】| 扎根土地,读懂生态与传承

[来源]:校团委 [发表时间]:2025-07-24 14:56:20

脚步丈量京华大地,青春赋能乡村振兴!在这个火热的盛夏,北农青年再次启程!

521面旗帜猎猎招展,3000余名师生奔赴四方。他们深入田野乡间,躬身“三农”一线,带着知识、热情与科技兴农的使命,将“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写在广袤的田野上,将强农兴农的志向融入服务首都和祖国乡村的壮阔征程。

校团委新媒体中心特推出【北农青年的实践日志】专题报道,这里,我们将记录下每一滴挥洒的汗水,定格每一个服务乡亲的动人瞬间,分享每一份源于实践的深刻感悟—— 这里是青春的足迹,是成长的课堂,是服务“三农”的北农答卷!

本期记录团队

资环学子小分队

夏光明媚,微风和煦。北京农学院实践团队迎来了第二天的深入实践。经过首日磨合,成员们配合愈发默契,穿梭于刘家店镇科技小院与丫吉农场之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解读生态,在实践中深化对农业科研与乡村振兴的理解。

高效协作:完成土壤样品预处理

团队成员准时抵达科技小院,迅速投入到第4、5、6网格组土壤样品的拍照、记录与装袋工作中。得益于首日的经验积累,大家分工明确、协作流畅,高效完成了土壤样品预处理的收尾任务,为后续实验测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访丫吉农场:解锁生态种植智慧

团队兵分两路:素材收集组跟随老师前往丫吉农场考察,样品整理组则留守小院进行后续准备。在丫吉农场,高程达教授向师生们娓娓道来农场的发展历程。这个曾名为“国桃种植基地”的地方,多年来坚持“生态桥”工程,核心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令人意外的是,高教授特别指出杂草在桃园管理中“利大于弊”——杂草能有效分担桃树的病虫害压力,其定期处理后疏松的土壤和腐解的根系,还能为桃树提供天然养分。农场摒弃农药,以豆粉替代化肥,构建杂草与桃树的互利共生系统,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成员们穿行于繁茂的果园,用镜头捕捉下累累硕果与盎然生机,为宣传丫吉农场生态大桃积累了丰富素材。

返程攻坚:精细测定与问题突破

带着农场的香甜馈赠——鲜美的桃子返回科技小院,品尝间,团队成员更深刻体会到每一份甘甜背后,都凝结着科研人员与果农的汗水与智慧。 随后,大家立刻投入到土壤样品的精细化处理与分析中:

• 张昕、杨昌富、翟溢琦负责土壤过筛(根据不同指标要求,分别使用2mm、1mm、0.25mm孔径筛网);

• 王孝瑜进行过滤及pH值、EC值测定;

• 陈楚楠操作TFC仪器,测定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 实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团队遇到了pH值波动、EC值偏差、TFC(同前注)测量耗时过长等问题。通过组内热烈讨论和高教授的悉心指导,大家迅速制定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 采用娃哈哈纯净水替代去离子水,成功消除了水质对测定结果的干扰;

• 积极联系增配仪器并寻找便捷工具,有效缩短了实验周期。

实践感悟:土地中的责任与担当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使得玉成。”作为北京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深入农村、扎根土壤的过程,亦是体察农情、与农民交心的过程。科研的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唯有让作物茁壮成长,方能真正实现农民富裕、农业发展与农村繁荣。未来,团队将怀揣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继续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