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京华大地,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在这个火热的盛夏,北农青年再次启程!
521面旗帜猎猎招展,3000余名师生奔赴四方。他们深入田野乡间,躬身“三农”一线,带着知识、热情与科技兴农的使命,将“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写在广袤的田野上,将强农兴农的志向融入服务首都和祖国乡村的壮阔征程。
校团委新媒体中心特推出【北农青年的实践日志】专题报道,这里,我们将记录下每一滴挥洒的汗水,定格每一个服务乡亲的动人瞬间,分享每一份源于实践的深刻感悟—— 这里是青春的足迹,是成长的课堂,是服务“三农”的北农答卷!
本期记录团队
生资学院植物医院工作坊
护航“梨”香盛夏实践团
佛见喜梨进入膨果关键期,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植物医院工作坊护航“梨”香盛夏实践团在任争光、王磊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博士农场与果农家中开展样本采集,并在科技小院开设“田间村课”,通过微生物菌剂应用推动梨园绿色防控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青年学子在服务“三农”中锤炼本领,更在泥土与汗水中收获了成长的“丰收”。

实践团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梨园进行网格化调查,在博士农场的标准化梨园与农户果园中采集土壤、叶片及果实样本,对比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病虫害差异。“课本上说‘通风透光能减少虫害’,但真正蹲在果园里测量枝叶密度、计算光照强度时,才明白这些数据的意义。”实践团成员感慨道。“连续阴雨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酸性物质积累,容易诱发根部病害。”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让学生们体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含义。

传统农药是‘见虫杀虫’,而微生物菌剂是‘未病先防’。”任争光教授蹲在试验田旁,指着刚喷施过菌剂的梨树解释道。为提升茅山后村梨果的产量和品质,团队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利用天敌,同时推广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的使用并改良土壤,目前这些技术的使用率已达到70%,还建立了40余亩的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园,以提升果农专业化管理水平。实践团使用多种生物菌剂和化学药剂及对照组对梨黑斑病进行防治测试,通过统计梨树叶片的感病数量来分析哪种生物菌剂的治疗效果最佳。

从“解决一个问题”到“构建一个体系”,这就像搭积木,每块知识都是独立的,但组合起来才能建房子。”在博士农场梨园里,学生们正尝试构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他们将《生态学》课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原理”应用于实践:在果园行间种植紫花苜蓿,吸引瓢虫等天敌控制蚜虫;结合《土壤肥料学》知识,用菌剂改良土壤后,减少30%的化肥使用量。他们逐渐明白:助农是起点,兴农才是使命;而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正是青春最生动的注脚。

下一步,实践团将依托“植物医院工作坊”平台,通过“监测-诊断-治疗-培训”筑牢梨园生态防线,助力果农稳产增收,把实验室搬进教室,让更多青年成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