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一等奖+1

[来源]:校团委 [发表时间]:2025-10-06 12:13:13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安排,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组织专家对立项团队进行成果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0项、优秀奖40项。我校申报的3支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团队成效显著、成果突出,全部获奖。

经管学院的“耕耘红色‘柿’业,心怀致富‘密’策——北京市密云区原味一号西红柿品牌建设与市场潜力研究”项目荣获一等奖;智能学院与园林学院的“‘湖门古韵新容,银山智慧振兴’延镇湖门村景观及‘延山径·望湖段’山径步道智慧化景观提升项目”荣获三等奖;文发学院的“‘法入乡心,理通民情’——北京市昌平区农村法律问题的解决路径构建”荣获优秀奖。

实践团队聚焦“原味一号”西红柿这一国家级特质农产品,深入探寻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的创新路径。通过精准调研,摸清消费者需求,解决品牌问题,明确品牌定位;创新营销渠道,构建“线上电商+直播+社交媒体+线下商超+餐饮直供”体系,扩大市场覆盖率;依托科技小院,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低碳基质技术,提升西红柿甜度与产量,同时设计特色品牌形象,解决溢价能力低问题;探索“农业+文旅”融合路径,打造“西红柿乐园”休闲基地,延伸产业链,助力合作社实现产业升级。实践团将市场需求、科技支撑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为特色农产品价值提升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路径。

由智能学院与园林学院师生共同组成的实践团,以“湖门古韵新容,银山智慧振兴”为主题,秉持“生态赋能乡村·智慧激活山水”的核心理念,聚焦昌平区湖门村景观环境提升与“延山径·望湖段”智慧化改造,推动该村从“传统观光”模式向“深度体验”模式转型升级。团队通过84份有效问卷、系统化实地勘测与深度文化梳理,构建了需求数据库,对6.6公里登山步道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完成了七大景观点位施工图设计,方案中融入智慧元素营造“趣味科普+情景互动”场景。项目坚持低干预策略、优选本土植物以提升生态韧性,融入红门历史与农耕文化传承文脉,建立环境预警、游客流量监测等智慧系统,推动村落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目前,团队已完成步道调研、初步方案及七大点位施工图并多次完善,项目落地后将成昌平“生态文旅+乡村振兴”示范样本,助力区域绿色经济,树立行业新标杆,也为市民提供户外休闲空间。

“法入乡心,理通民情”实践团深入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小汤山镇11个行政村,聚焦宅基地纠纷、继承分家等高频法律问题,通过入户访谈、法律咨询、情景剧普法等形式,为超500名村民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团队建立“基层法律咨询点”“乡村大学生调解中心”,成功调解多起积压纠纷,并协助完成代书遗嘱、法律援助等实务工作,有效破解村民“维权无门”困境。此外,团队创新普法模式,创建公众号“青律声扬”发布原创文章60余篇,编写发放《农村常见法律问题解答》手册400余册,开展线下普法讲座及法律知识问答活动,显著提升村民法律意识。项目通过链接律所、法院资源,推动多方协同治理,为乡村振兴法治化建设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