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晚,校团委组织学生前往天桥艺术中心观看由北京市教委主办、东城区教委承办的北京市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国粹第一课”专场演出。活动旨通过经典剧目与创新形式结合,让同学们在艺术欣赏中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沉浸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为学生搭建起近距离接触与理解传统艺术的桥梁。

本次演出聚焦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事:面对元朝大军压境、南宋覆灭,文天祥率义士抗争,兵败被俘后途经故乡欲归未能如愿。元世祖忽必烈以威逼利诱劝降,他始终心怀故国、宁死不屈,作《正气歌》明志,最终壮烈殉国。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4级园艺2班
吴昱彤
观看《文天祥与忽必烈》,让我深深沉浸在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震撼中。舞台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与忽必烈一统天下的雄才,形成鲜明而深刻的碰撞。演员们的唱腔悠扬婉转,将人物的家国情怀与内心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北京高校学子,我更感使命在肩。文天祥的忠贞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提醒我们在时代浪潮中坚守初心、砥砺品格。这部剧不仅让我重温了宋元之际的历史风云,更激励我以先辈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青春力量传承爱国精神,不负时代使命。
园林学院24级林学2班
刘一阳
北京曲剧《文天祥与忽必烈》以细腻的对手戏勾连起历史的厚重,京韵唱腔裹着家国情怀,格外动人。剧作没有将人物脸谱化: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他攥紧的笔、沙哑却坚定的唱腔,化作具象的气节;忽必烈也非单纯的“征服者”,眼底的惋惜与帝王权衡的挣扎,让角色多了几分真实。最触动我的是狱中对谈场景,两种立场碰撞却无硝烟,曲牌的婉转反而放大了精神对峙的张力。短短两小时,曲剧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正气”的温度,也读懂历史抉择里的复杂与沉重。
园林学院25级环设1班
朱卿翔
曲剧落幕,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咏叹仍萦绕心间。舞台上,他身着囚服、面带风霜,却始终保持着挺拔的身姿,面对忽必烈许诺的高官厚禄与荣华富贵,眼神坚定如炬,那份对家国的赤诚与宁折不弯的气节,远比舞台布景更具感染力。该剧对忽必烈的塑造亦突破了脸谱化,通过对话细腻展现出他对文天祥才华的赏识,然而二人对“忠”的认知截然不同——忽必烈之忠指向江山社稷的稳固,文天祥之忠则坚守民族气节的底线。短短两小时的演出,以唱词与肢体语言交织,不仅呈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交锋,更引发了观众对信仰价值的深层思考,令人心潮难平。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25级物联网1班
杨丽娟
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观赏《文天祥》,我既为戏曲艺术的魅力折服,更被文天祥的气节震撼。当看到他目睹山河破碎仍率乡勇抗争,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却以《正气歌》明志时,我真切感受到那份穿透历史的爱国赤诚。“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戏曲的唱念做打中愈发铿锵有力。这场演出将经典剧目与创新形式结合,让我们在近距离接触国粹的过程中,读懂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精神脊梁,也让我明白,传承文化、坚守气节,是当代青年应有的担当。
文法与城乡发展学院25级旅管2班
柳申恬恬
观看此次“国粹第一课”专场演出,我深受震撼与启迪。剧目通过精湛的舞台艺术,生动再现了文天祥在南宋末年的历史画卷。面对山河破碎与强权威逼,他坚守气节、矢志不渝的形象,通过演员极具张力的表演深深烙印在我们观众心中。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诗句在剧场回响,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的深刻诠释。演出将传统戏曲艺术与历史叙事完美融合,使我们在审美体验中完成了与先贤的精神对话。

此次观演,让北农学子得以近距离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同时在精彩的剧情中深入了解历史人物文天祥的高尚气节与爱国情怀,在共情中读懂精神内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了青春动能。
未来,北京农学院将持续以美育教育为抓手,通过更多元的艺术活动搭建文化对话平台,引导学子在领略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力量,让文化自信扎根校园,让精神养分滋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