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5年暑期,学校党委继续精心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北农师生深入三农一线“自找苦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上好乡村振兴的“大思政课”。全校共计组织521支团队、3000余名师生,奔赴北京各区和京外26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社会实践。
接下来,学校将陆续推出九大学院的整体实践专题推送,并由各学院遴选优秀团队组建宣讲团,广泛开展宣讲活动,系统展示实践成果、交流心得体会,持续巩固和拓展实践育人成效,奏响北农人强农兴农的青春强音。
第三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植科学院——实践践初心,科技助振兴!
盛夏暑气蒸腾,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师生怀揣“强农有我、实干兴农”的热忱,远赴多地,将园艺、农学、生物育种等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农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实际行动。2025年暑假,学院组建多支实践团队,围绕“科技助农赋能产业”与“红色研学铸魂育人”两大方向,开展技术指导、产业调研、品种培育、文化探访等活动,践行校训精神,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注入“北农动能”,圆满完成暑期社会实践任务。

科技深耕田野,破解产业痛点,筑牢农业根基
学院各党支部、科研团队与实践小队立足专业,聚焦板栗、食用菌、粮食作物、蔬菜、城市地被植物等领域,深入一线将“实验室”搬到田间,用技术破解难题,让科研成果落地见效。
百花山葡萄保护团队前往门头沟区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百花山葡萄野外回归活动,护送263株人工培育的葡萄幼苗栽种至野外,用实际行动守护这一濒危物种的延续。师生奔赴生态一线,以专业力量守护生物多样性,用实践书写农业院校服务生态振兴的时代答卷。
园艺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联合板栗科技创新团队,足迹覆盖云南、湖北、安徽、河北、辽宁及北京六大板栗优势产区。针对产区特色精准发力,为燕山板栗优化炒制技术,放大“燕山早丰”“北农冰栗”等品种“香、甜、糯、软”优势,为鄂皖菜用板栗研发速冻栗仁、预制菜等工艺,延长产业链,为云南早熟板栗解决出口品质问题,助力打开东南亚市场。同时,团队对“京暑红”“北农冰栗”等新品种开展多产区考种,为区域推广提供依据,推动我国占全球72.58%产量的板栗产业全链条升级。
园艺教师第一党支部“菌林共舞,绿动未来”实践团,赴顺义月亮湖合作社、昌平流村镇、房山南梨园、顺义龙湾屯等地,针对汛期高温高湿气候提供“一对一”指导。北京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张国庆教授带队,指导长裙竹荪采收、松杉灵芝温湿度调控、大球盖菇堆料配比与错峰播种,保障产量品质。在龙湾屯,团队助力“龙湾质造”品牌建设,推动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旅游、生态保护融合,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和合园科技团队在密云科技小院深耕玉米育种,顶着烈日完成套袋、去雄、授粉等操作,确保花粉纯度,晴天上午测定株高、茎粗等性状,积累数百组数据,为筛选高产优质品种奠基,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
“向阳而生・豆智昂扬振兴队”在怀柔大豆育种基地坚守,7月除草护苗,8月记录大豆抗病性(排查根腐病、花叶病)与叶形花色,助力豆浆专用品系优化。校领导赴基地慰问,与师生同上“田间思政课”,勉励练就兴农本领。
24园艺1班实践小队走进通州、平谷的叶用甘薯基地,测定叶片长度、宽度等指标,将课堂知识落地;在平谷探秘水培技术,精准控肥控水减病害,甘薯营养价值达普通蔬菜5-10倍;见识自动化采收设备,直观感受智慧农业“提质增效”。
园艺研究生第三党支部赴天坛公园调研地被植物,发现山麦冬“林下长势好、向阳处差”的问题,提出耐阳品种筛选方案,带来6个特色种苗并测定光合能力,为公园节约型生态建设与景观提升提供支撑,也为校地联合攻关打下基础。
红色研学铸魂,追溯历史,厚植爱国情怀
24农学2班与挺膺先锋队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40米《长城颂》壁画前驻足,沿“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脉络,从南湖红船、井冈山油灯到载人航天模型,重温党带领人民的奋斗历程,理解民族复兴根基。
生物育种技术幺幺玖实践团赴首都博物馆,在“北京通史陈列”中,从西周青铜礼器、金中都脊兽瓦当、清代《乾隆京城全图》,到近现代《新青年》、李大钊批注《共产党宣言》,感受北京城作为“民族复兴见证者”的底蕴。
24园艺2班与农学2小分队走进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场景前,聆听百年前青年“救国图存”的呐喊,坚定“以专业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使命。
红色娘子军小组走进军事博物馆,通过旧步枪、志愿军棉衣、战地家书,重温抗美援朝岁月,感悟“保家卫国”信念;京农红韵实践团赴鲁迅博物馆,在故居书房、“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手稿前,领会鲁迅家国情怀,立志传承。
24园艺2班大运河文化学习队探访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通过500余件文物、场景复原感受漕运盛景,在“运河非遗”区体验杨柳青年画、宜兴紫砂,读懂运河“串联南北文化”的纽带作用,立志传承文化、推动农业发展。
两个月实践中,队员熟练掌握农技操作,研究生为云南板栗企业提“北农方案”,红色研学让大家从历史模糊认知,到认同“专业服务国家发展”。
全国劳动模范宋丽新分享经验、校领导同上“田间思政课”,让“厚德笃行、博学尚农”校训落地。
此次实践以“科技+红色”双轮驱动,既解实际问题,又育时代新人。未来,学院将深化实践育人,引导师生以专业为笔、行动为墨,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中书写青春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