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马拉松赛事于11月2日圆满收官,北京农学院80名师生志愿者肩负37.5公里处补给节点保障重任。他们以专业规范的服务标准和朝气蓬勃的青春热忱,为这场万众瞩目的体育盛会构筑起坚实可靠的“青春后勤防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赛事当天凌晨5:10,夜色尚未褪去,北农志愿者团队已全员集结完毕。面对秋末的凛冽寒意,师生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有条不紊地开展物资搬运、补给站搭建、饮水布置等筹备工作,为赛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9:30至14:00的服务高峰时段,面对如潮涌般的参赛选手,团队以“零失误”标准完成3.2万人次的饮水补给。志愿者们不仅保持着每分钟100余杯的高效供水节奏,更时刻关注选手状态,用“请往指定区域投掷水杯”“注意脚下湿滑”“加油!终点就在前方”等暖心提示,引导选手规范投放垃圾、安全通过补给区,确保赛道全程畅通无阻。

在长达七个半小时的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始终保持挺拔的站姿与温暖的微笑。尽管手指被纸杯边缘磨出红痕,嗓音因持续指引变得沙哑,却无一人退缩懈怠。他们用冻得通红的双手传递着温暖,用沙哑的嗓音呐喊着鼓励,用坚毅的眼神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马拉松赛道旁最动人的青春风景线。

此次志愿服务不仅是北农学子社会实践的生动课堂,更是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集中展现。志愿者们用汗水浇灌成长,以奉献诠释青春,为北京马拉松注入了独特的北农温度,也让志愿精神在赛道上绽放出璀璨光芒。
志愿者贾博文说:
师生并肩投身2025北马志愿服务,于37.5公里饮水点1号补给桌见证选手川流不息,我深感意义非凡。为保障选手及时补水,我们默契协作,高效完成5000余杯补给分发。浸湿的衣鞋无暇顾及,心中唯有选手接过水杯时舒展的眉头;更欣慰于在忙碌中收获奉献的甘甜,在实践中淬炼责任的重量。期待这段经历能化为同学们心中的种子,让奉献精神在接力中生根,让责任担当在未来的人生赛道上拔节生长,以今日之所学所感,奔赴更广阔的人生赛场。
志愿者瞿少白说:
今年北马能和同学们并肩站在37.5公里补给处,是一场难忘的双向成长。和同学们一起有条不紊地为运动员递上饮水、呐喊鼓劲,青春的热忱与担当在赛道旁格外动人。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到服贸会、链博会、世妇会等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每一次保障都是初心的践行。而此次北马赛道上,与学生们一同顶着风雨坚守岗位,见证他们用微笑传递温暖、用坚守诠释责任,愿北农学子带着这份志愿热忱,在更多舞台上绽放光彩,也期待未来继续与同学们携手,在服务中书写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志愿者高楠说:
在37.5公里的补给桌后,我们迅速地续满水杯,确保每一位经过的跑者都能顺畅地取用。在人流最多的时间段,我们10号桌子上的志愿者靠着专注的眼神和无声的默契让桌子上的水没有断过。看着他们取水、饮下、继续奔跑的动作,我深切感受到了满足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我们成为了赛道上最可靠的后盾,用行动致敬着每一份坚持。
志愿者唐艺说:
在北马37.5公里补水站做志愿者,最忙碌时我们全程都在“冲刺”。双手不停拧瓶盖、倒水、摆好水杯,桌上的水转眼就被取空。忙乱中不少水被打翻,溅湿了手、桌布和衣裤,我们也顾不上擦。看着跑者接过水杯时的急切,以及路过拿起水时的“谢谢”,所有的手忙脚乱都化作踏实感,这就是赛道旁独有的奉献印记。
志愿者浦童瑞说:
作为北京农学院学子,我以志愿者身份参与2025北京马拉松。服务中,我将课堂所学的严谨与细致运用到实践中,用热情与耐心守护每一位跑者。这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厚植笃行”的内涵,也为能代表学校为首都盛会贡献力量而自豪。
志愿者刘航说:
参与2025年北京马拉松志愿者服务,于我而言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旅程。天未亮透,我们便严阵以待,开始补给点的筹备工作。赛道上,选手们挥洒汗水、奋勇向前,看着他们虽疲惫却依然坚定的步伐,深受触动。我为他们准备用水海棉、呐喊助威,每一次互动都充满温情。这场马拉松,不仅是选手挑战自我的征程,更是我成长与奉献的舞台。
志愿者冯子涵说:
在北马饮水服务点忙碌,虽不是直接递水,却要时刻盯着补给桌,及时补满空缺的位置、整理歪斜的水杯,确保每一位跑者过来都能快速取到水。听着他们急促的呼吸,看着有人接过水匆匆道谢便继续向前,忽然觉得这份幕后保障特别重要。累但满足,能帮跑者们少一分耽误、多一分力量,就是今天最值得的事。
志愿者李卓阳说:
此次志愿经历,令我难忘。从起初倒水时的手忙脚乱,生怕耽误选手节奏,到磨合后的得心应手,倒水、喊加油一气呵成。看着跑者们汗流浃背仍目光坚定,听着他们接过水杯时的声声道谢,真切感受到马拉松的热血与温情。我们不是参赛者,却是赛道上的守护者,这份忙而充实的奉献,让我解锁了人生的新体验!